南海网12月7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 符泽亢 李庆芳)一个多月前,海南遭受暴雨侵袭,海口菜农的菜打烂在地里,海口市民为吃不起菜发愁,从岛外运来海南的蔬菜价格有的高达五元一斤。可是近几天,记者凌晨探访蔬菜批发地,海口的蔬菜批发按把论价,一把黑叶白只卖5毛钱的低价,菜农叫苦连天,然后在农贸市场里,市民早已买不到低于1块钱的一斤的菜了。 为什么守着全国人民的菜篮子,却吃着高价菜?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海口市民。如果只是归结为天灾,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多年来从事蔬菜生产管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保证海口蔬菜的供应,关键在于生产。 据最新统计,海口市常住人口约180万人,流动人口约30万人。按每人日平均消费8两蔬菜计算,海口市每天交易蔬菜量达到840吨,年消费约30.67万吨,可是海口全年蔬菜种植面积大约19万亩,总产量只有24.7万吨,加上冬季瓜菜的2.2 万吨,也不能满足海口人口的蔬菜需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海口郊区蔬菜种植虽称之为“基地”,但规模化种植率非常低。在苍东村,600多亩的菜地就有数百名外来的农民工在种植,每户种植二三亩左右。地租贵、农药肥料价格上涨、利润低,菜农苦不堪言,更谈不上投入资金建设排涝、灌溉以及遮阳防雨等设施。 其实不只是苍东村,目前整个海口近郊供应本地市场的菜园子,都难以找到设施型的蔬菜生产基地。虽然没有经过正确的统计,但是多年来进行蔬菜研究的海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肖日新透露,目前海口供应本地市场的设施型蔬菜生产基地不到10%。 和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的大手笔投入相比,对供应本地市场的菜园子的投入生涩许多,而菜农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 ”。 早在2003年9月,海南媒体就曾以《一下雨市民就没菜吃? 海口蔬菜种植规模小水平低》为题,指出了海口蔬菜种植的困境,但是7年过去了,海口菜地的问题为什么依旧存在呢? 此外,农业部门有关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里的菜园子越来越少,例如,海口的桂林洋、海马厂、滨江路等地以前都是一片菜地,现在已被高楼或马路取代。菜园子少了,城市里的菜篮子越来越多。 肖日新建议,海口应该放眼周边市县,寻找排涝、灌溉较好的地方,建立供应海口的蔬菜基地。同时,肖日新认为,如果供应海口的蔬菜基地,有20%的面积使用大棚种植,就可以解决灾害天气海口的供菜问题。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即便是偌大一个海口,也没有一个本地蔬菜批发市场,长期以来,菜农们只能在大马路上进行交易。到了早晨6点,菜农的菜没批发出去,就出去拉回家喂猪。 有网友发出声音,应该允许市郊菜农进场直销,减少流通成本。对此,肖日新认为,直销是能够保证菜农、消费者利益的有效方式。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菜篮子工程”就是解决公众吃菜难的根本措施之一。“为缓解我国农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今年3月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意见》,再度把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问题摆上议事日程。近期,为稳定当下农产品价格,国务院公布了十六项具体措施,核心是:增加生产、稳定供给;降低流通成本;针对生活困难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规范政府收费;加强价格监管执法;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 ”市长负责制。 可见,“菜篮子工程”至关重要。 为了了解海口推进的菜篮子工程的情况,记者走访了海口市蔬菜生产管理办公室。但是工作人员告知,海口市蔬菜生产管理办公室已经撤销,海口菜篮子工程建设转由海口市农业局的种植处负责。可是,在海口市农业局,相关人员以有关工作正在移交中为由,不能提供海口推进菜篮子工程的相关资料。 即便如此,海口的菜价贵,菜农仍然不得利已成不争的事实。 有媒体报道,今年10月,上海菜价涨幅位居36个大中城市中前三甲,到11月中旬则退至国内倒数第三。主要原因是:允许市郊菜农进场直销,两道批发环节被砍掉,流通成本减轻,菜价下行空间进一步放大;鼓励市郊蔬菜合作社进场开设“场中场”,每天选取三五个品种由政府减免“一税两费”作平价直销。 由此看来,如果相关部门更加给力,海口的“菜篮子”还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吗? | |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责任编辑: 郭祖莹 |